中国都有哪些名人曾经留学日本?
甲午战后,中国人去日本学习增多。
一是受日本***,学习其制度,探究其发展之源。
二是路途近,方便,花费也相对少。
三是日本已成为反清的基地,吸引很多青年赴日。近代孙中山带领的那批很多名人大部分都到过日本。
1、周恩来:明治大学。19岁的周恩来留学日本。在此地的东亚高等预备学校学习日语,接受辅导,准备进入大学。当时,松本龟次郎校长反对日本***的对华政策,受其影响,周恩来于1919年回国进入天津南开大学学习,投身于五四运动。
2、鲁迅:仙台医科大学。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笔名鲁迅,字豫山、豫亭。浙江绍兴人,与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合称为“周氏三兄弟”。作品包括杂文、短篇***、论文、散文、翻译作品,对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鲁迅是20世纪中国的最主要的作家之一,是中国现代***、白话***和近代文学的奠基人,同时也是***的领导人。
3、蒋介石:日本陆军振武学院。1906——1911,先入东京清华学校,后转入振武学堂。毕业后入日本陆军第十三师团第十九联队实习,为士官候补生。
4、李大钊:早稻田大学。1913——1916,早稻田大学政治科。
5、陈独秀:东京成城陆军科。1901——1903,东京成城学校陆军科。
6、汪精卫:日本法政大学。1904——1907,日本法政大学速成科。
7、郭沫若:九洲大学。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从1926年参加北伐,1927年参加了南昌起义,1928年2月因被******通缉,流亡日本,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
8、王国维:东京物理学院。1901——1902,东京物理学校。
9、疗仲恺:早稻田大学。1902年赴日本留学,先后入早稻田大学经济预科、中央大学政治经济科,毕业年份不详
为什么清末有那么多人到日本留学?
答;鴉片戰爭之後,中國急需維新,但留美成效並不明顯
甲午戰爭(1894-95年)戰敗的極大***
戊戌變法(百日維新)加深了官僚階層和讀書人對日本政治制度的瞭解。
維新派鼓吹留日好處:如張之洞《勸學篇》(1898)
路近費省,可以多遣
東文近於中文,易通曉
西書甚繁,已西學不切要者,東人已刪節而酌改之
我取徑於東洋,力省效速
國家存亡的危機關頭
公費留學興起,同時鼓勵自費留學
二战前日本经济变迁?
日本经济确实在二战前,甚至一战前就已经发展成为亚洲工业的第一位,但是在当时的世界列强的排名上排的比较靠后,离他二战后发展出来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还有不小差距。当时确实很多人都去日本留学,除了你说的几个文人以外,还有蒋百里、蔡锷等中国军事将领。去日本留学主要原因其实还是日本是留学性价比最好的选择,日本教育发展的同时,留学费用很便宜,鲁迅拿着8元的川资就可以去日本留学。如果是去西洋,这点钱连船钱都不够。 二战之后,日本的高级工业人口几乎是没有损失的。而且日本本土工业也没有出现大的损失,而且麦克阿瑟在实际控制日本局势之后,取消了日本的战争赔款,并且为日本带来了大量的国际订单,让日本人在憋着战败的气的时候有了迅速开展工业生产的可能性。加之东方人的智慧,日本才得以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的根基远远不如日本,这是确实的。新中国建立之前,中国的工业发展几乎从来没受到***的保护,很多生产机器老化,生产率低下。最要命的是重工业极度匮乏,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北京首钢甚至还在使用清朝时就已经建成的一些高炉,被称为“炼钢博物馆”。在抗日战争时日本人投资建的工厂,日后一度成为了中国的工业生产的中坚力量。而且当时中国工业人口的教育相比日本也要差得远。加之派系倾轧,权力争夺,商人和工业者被夹在中间长期被剥削,没有发展空间。所以说二战后,中国的工业基础远远不如日本。这是没错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九十年代留学日本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九十年代留学日本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