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为什么民国时期很多人能在在日本留学?
主要是因为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先后击败满清***、俄国、德国山东的军事力量等,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风险,并跻身世界列强行列,成为当时亚洲的强国。日本和中国的传统有些相似,都是亚洲传统的封建国家,而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可以变成强国,所以很多中国人都认为中国只要和日本一样进行维新改革一样可以成为强国。当时又有公费留学生名额,所以很多人选择去日本去留学,学习日本改革经验,希望回国后能够帮助国家。
另一层原因是由于日本距离中国近,不像欧美其他国家需要远渡重洋。而且东京的物价比上海的便宜,很多去不了欧美国家的留学生就选择去日本了。
二战前日本经济变迁?
日本经济确实在二战前,甚至一战前就已经发展成为亚洲工业的第一位,但是在当时的世界列强的排名上排的比较靠后,离他二战后发展出来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还有不小差距。当时确实很多人都去日本留学,除了你说的几个文人以外,还有蒋百里、蔡锷等中国军事将领。去日本留学主要原因其实还是日本是留学性价比最好的选择,日本教育发展的同时,留学费用很便宜,鲁迅拿着8元的川资就可以去日本留学。如果是去西洋,这点钱连船钱都不够。 二战之后,日本的高级工业人口几乎是没有损失的。而且日本本土工业也没有出现大的损失,而且麦克阿瑟在实际控制日本局势之后,取消了日本的战争赔款,并且为日本带来了大量的国际订单,让日本人在憋着战败的气的时候有了迅速开展工业生产的可能性。加之东方人的智慧,日本才得以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的根基远远不如日本,这是确实的。新中国建立之前,中国的工业发展几乎从来没受到***的保护,很多生产机器老化,生产率低下。最要命的是重工业极度匮乏,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北京首钢甚至还在使用清朝时就已经建成的一些高炉,被称为“炼钢博物馆”。在抗日战争时日本人投资建的工厂,日后一度成为了中国的工业生产的中坚力量。而且当时中国工业人口的教育相比日本也要差得远。加之派系倾轧,权力争夺,商人和工业者被夹在中间长期被剥削,没有发展空间。所以说二战后,中国的工业基础远远不如日本。这是没错的。
1920年1月,在日本留学的台湾青年在东京成立了?
台湾新民会,台湾留日学生建立的海外爱国进步团体。
1920年1月11日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是年1月8日,由蔡惠如发起,召开建会协调筹备会、据《大学》篇之“作新民”取“新民”以为会名。1月11日在东京涩谷区开成立大会。
中国都有哪些名人曾经留学日本?
1、周恩来:明治大学。19岁的周恩来留学日本。在此地的东亚高等预备学校学习日语,接受辅导,准备进入大学。当时,松本龟次郎校长反对日本***的对华政策,受其影响,周恩来于1919年回国进入天津南开大学学习,投身于五四运动。
2、鲁迅:仙台医科大学。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笔名鲁迅,字豫山、豫亭。浙江绍兴人,与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合称为“周氏三兄弟”。作品包括杂文、短篇***、论文、散文、翻译作品,对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鲁迅是20世纪中国的最主要的作家之一,是中国现代***、白话***和近代文学的奠基人,同时也是***的领导人。
3、蒋介石:日本陆军振武学院。1906——1911,先入东京清华学校,后转入振武学堂。毕业后入日本陆军第十三师团第十九联队实习,为士官候补生。
4、李大钊:早稻田大学。1913——1916,早稻田大学政治科。
5、陈独秀:东京成城陆军科。1901——1903,东京成城学校陆军科。
6、汪精卫:日本法政大学。1904——1907,日本法政大学速成科。
7、郭沫若:九洲大学。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从1926年参加北伐,1927年参加了南昌起义,1928年2月因被******通缉,流亡日本,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
8、王国维:东京物理学院。1901——1902,东京物理学校。
9、疗仲恺:早稻田大学。1902年赴日本留学,先后入早稻田大学经济预科、中央大学政治经济科,毕业年份不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90年代日本留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90年代日本留学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