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要大力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无校籍”管理改革,最大难点是什么?
一种改革要看是否可以推动相应事业发展,如果为改革而改革,可能把事业搞糟。改革有风险,决定需慎重。先深层次的长远的去分析利有多大,弊有多大。如利大于弊就应该改革,反之就别勉强为之。县管校聘利是可能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弊端是可能打击教师的积极性,因为人在操作,人有做事受情感,社会,利益的影响,公平二字是个问号。再说如果都公平公正了,教师流量大了对学生学习好吗?教育改革应该利于学生学习为原则。
我不想进行什么高谈阔论和理论性的分析,简单的从一个教师的角度来谈一谈,我对县管校聘,无校籍管理改革的的看法。
第一点,要想实行县管校聘,无校籍管理,首先得解决老师的身份和待遇工资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在每个学校老师的身份实际上不是太一样,有的是以前的毕业分配,有编制的老师,有的是近几年通过招考进入的老师,而有的是一些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签合同聘用制的老师。这些老师的工资发放渠道是不一样的,所以必须首先统一编制,统一到县管理。而不同的街道乡镇之间,教师的工资水平是不一样的。这里面的工资包含了我们所说所的工资和各种保险和住房公积金,比如有的镇街有这个医保个人账户,有的镇街的住房公积金交到全额的24%,而有的镇街只有18%,甚至12%。要想实行县管校聘,必须统一发放工资和各种待遇。这样的话就需要县级财政拿出大量的资金。很多情况下,领导是不愿意在教师身上多花这些钱的。所以必须首先要解决钱的问题。
第二点,实行县管校聘,无校籍管理的另一个主要目的是让老师在县域内能够自由的交流。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在的老师交流不方便,比如有些学校缺数学老师,而那个学校多数学老师,在现有的体制下,那么他们之间是没有办法进行正常的交流的。但是如果你让这个老师到另一个学校去任教,那么很可能这个学校离他就比较远,可能给他的工作生活等各方面,都会带来一些不方便,他很可能就不会愿意去。根据其他地方已经实行县管校聘的情况来看,往往都是一些重点学校的老师,可以到动薄弱的学校去,而薄弱学校的老师没有到重点学校去的。至于为什么,我想大家心里都明白。所以如何让教师能够真正的流动起来,必须辅以待遇上的激励,而不能只靠行政的命令。
第三点,实行县管校聘,无校籍管理,哪个老师需要出去流动,需要去交流,往往是由学校的校长说了算。所以对于教师的评价,不能单单局限于只靠校长对这个老师的印象。如果这个老师在某些方面和校长发生了矛盾,那么校长很可能就以交流这种理由,把这个老师交流到偏远的学校去。这对教师而言是不公平的。所以如何正确的评价教师也必须建立起统一的评价的机制。全县的老师一个尺度进行量化,这样的话才可以根据评价得出的结果,安排老师进行交流。
以上是我对县管校聘无校籍管理的一些个人的看法,纯属个人见解,不喜勿喷,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能否收到预期效果,还得实践检验。我们这里好多城里老师为了上高级的下乡支教活动,都是徒具形式,因为城里老师要下乡、生二胎,乡里老师不进来,所以学校师资不足。其次,既然国家要改革,那就根据该学段情况制定相应的教育政策,不要走马灯似的交换。比如小学六年,两个学段,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各一个学段。因为每个老师的教学效果是需要过程的,可能还没执行完自己的教学***和安排,人就走了,这样肯定没效果。再次,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整个学校的教学理念和教师教风、学生学风都有关系。而教学质量良好的学校,教师教风,团队协作都相当好;差的反之。短期内的交换是否可以达到这个效果,很成问题。所以我个人认为,校际交换想要取得的效果,很难实现,要想改变目前教育水平不均衡的现状,关键在于校长和相关的国家政策、资金投入。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宣城市教师考编笔试 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宣城市教师考编笔试 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